中信一元转让股权,就可以看出国安经营不良!意思就是谁接了中信的股份,就等于接了6亿债务,然后还要无底洞的投入,中信还能免费获得广告效应。如果转不出去,人家中信也有理由说啊,我1块钱转都没人接,国安不能保留也不能怪我啊。最后压力全到中赫那边,中赫要么接手中信的债务保留国安,要么不接去掉国安。早十几年前,媒体就煽情我们中国有最好的球迷。拉倒吧,我们的球迷十之八九都是墙头草冠军粉胜利粉。我们没有真正的足球文化,我看球20多年,真正去家门的黄龙球场也就三四次。我们大部分老百姓还在为生活奔波。现场看球挺奢侈的,正版球衣太昂贵了。没有足球土壤,这足球大厦建不起来的,都是虚幻的空中楼阁!
坦白说,我作为一名普通球迷,刚刚开始我也不建议中性化,但是这段时间球队欠薪,企业退出等消息,却让我明白中性化的确有他的必要性。没想到中超球队财报这么惨,那我大概明白足协是想做什么了,说到底就是得断了背后输血,让俱乐部趋于合理经营,先打破现在连年亏损,但球员身价和工资居高不下的怪圈,把泡沫挤破了让他们能自负盈亏。俱乐部运营在现有模式下的确是一个巨大的包袱。鲁能俱乐部的股权转让协议,非但国网的股份是白送的,鲁能集团还拿出了二十多个亿的股份给文旅作为运营的补偿。
投资足球的不一定热爱足球,民企国企投资中超足球更多是为了背后的利益交换或政治资本。我相信在市场经济下哪怕老板真的很爱足球,也要估计企业的本身的盈利状况。中性化只是一个诱因,或者更阴谋论,中性化给一些想退出的企业老板一个借口,但是哪怕不中性化,这样经济环境,这些企业真能够想过去10年那样给球队输血吗?中性化之后其实企业的广告都没有少,电视转播球衣广告还是印着企业的广告,诚然国安,建业,亚泰这些名字是有历史底蕴,但改了这些名字是不是就对背后的企业的广告效应有灭性的打击呢?企业想退出,却引导球迷把矛头指向中性化。我想请问,中性化是赛季结束后提出的,那么上赛季欠工资的与中性化有什么关系呢?